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杨利:儿时梦想 一生追求
作者:     时间:2022-07-03     资料来源:

杨利,沈阳化工大学无机化工专业1989级校友,现就职于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儿时的夙愿

杨利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中,父母都是当地的化工厂职工,儿时就经常会在爸爸的产品检验实验室玩一些化学反应的游戏,对于烧杯、量筒、电热炉等化学反应装置有着深刻的记忆。于是在1989年高考志愿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沈阳化工学院无机化工专业,17岁的她如愿地踏入东北唯一一所以化工专业为背景的高等学府。

难忘大学时光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把看似枯燥的课程讲得绘声绘色,加深了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印象最深的就是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一直伴随着她之后的人生。本科毕业的那一学期,看着实验室里瓶瓶罐罐的化学反应装置,她感觉从中找到了职业的兴趣。半年的时间都可以每天泡在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那些她儿时就熟悉的器皿。老师一对一的指导更提高对于化学实验的认识,这些能力的培养为她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

知不足而求索

199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一所大专学校当老师,讲述《化工原理》课程。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她感到非常的紧张,写了好多页的教案,一会儿功夫就讲完了,没有讲出当初化大老师讲授课程那种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背景,忽然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与扩展能力很是欠缺,只是单纯的面对课本,很难讲出一堂生动、知识量丰富且有内涵的好课。于是在四年后她选择继续深造,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也正是这段经历,极大的开拓了个人视野,并致力于将所合成的化合物应用于炸药领域的前沿创新性研究,立志以绵薄之力推动我国的国防事业发展。于是在2004年博士后出站即入职北京理工大学,继续在自己热爱的教育和科研领域,默默耕耘,截止2022年,她已经连续工作在教育事业整整30年。


立足立德树人

“实事求是、尊师重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杨利教授团队科研体系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创新进取的学术氛围是团队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砥砺奋进、不懈努力是团队持续激发创造力的源头活水,真挚友好的师生情谊是团队永葆活力的重要方式和载体。经过不懈的努力,38岁的她就成为了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荣获北京理工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等称号,连续两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第35、36个教师节育人类表彰。已培养硕士生35人,博士生12人,其中:1人次荣获徐特立奖学金,5人次荣获国家奖学金,8人次荣获工信创新、华瑞世纪等社会捐助奖学金,9人次荣获校级优秀研究生、校级优秀研究生标兵、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莘莘学子学成之后,满腔壮志豪情激昂的步入工作岗位,投入到伟大祖国的建设之中。


致力科研创新

伟大的事业总是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不干,半点科研成绩也没有”这是杨利教授团队朴素的科研信念。这种工匠精神鼓舞激励着团队的科研工作,使得他们以极高的热情,扎实的工作。围绕武器装备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民用爆破器材用品的实际需要,结合促进军用融合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含能化合物的设计、制备与生产工艺技术等共性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地研究,取得了若干原创性的成果。团队累计发表SCI科研论文206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67篇,授权和申请国家专利4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入选中国兵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励个人三等奖,所指导的2名博士生分别获得2016、2018年度中国兵工学会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正是因为长期努力所获得的业绩,2021年被聘为北京理工大学第一批长聘教授。


对母校的寄语

感恩母校的培养,衷心祝愿沈阳化工大学更上一层楼。同时寄语学弟学妹,平凡中见伟大。踏实做事,努力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