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刘小楠
作者:     时间:2023-04-24     资料来源:

2024-03-09 09:47:54.054000

刘小楠,沈阳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1级校友,科技部、日本外务省“樱花科技计划”访问学者,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客座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盐都特聘专家(天府人才计划B卡),首批“652学者计划”青年拔尖学者。

2024-03-09 09:49:01.739000

现任四川轻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副秘书长,海天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防治分会副会长。四川省青年科技联合会理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项目评估咨询专家,是MSE、CCM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四川大学博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异性结构材料设计、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在催化、三废安全处置、生物医用及国防军工等领域予以应用。先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项目20余项;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合著科学出版社专著1部。获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科创中国”四川省总决赛二等奖(全国500强);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刘小楠自2001年入学之初,便与团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凭借其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加入了学校学生社团-美术协会和学院学生会宣传部,那时候的化工大学刚刚迁入新校区,新媒体硬件设施尚不完备,手绘海报、宣传栏和巨幅

展板充斥着学校的每个角落,他带着同学们通过手中的画笔浓墨重彩,妆点校园,书写芳华。

2024-03-09 09:49:20.632000

他与同学的“宇楠”组合通过一首“奔跑”入围校园十佳歌手总决赛,伴随着校园夜空绽放的烟火一举斩获最佳台风奖。

业余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仍不减其对于学业的专注和勤奋,大学期间荣获一等奖奖学金一次,二等奖学金两次,三等奖学金三次,在时任其辅导员的孙静老师推荐下,经学生会选举成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多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更是因在“三下乡”活动的突出表现被授予沈阳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在考取了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后赓续了团学精神,担任了绵阳市学联主席、绵阳市青联副主席、学校研究生会主席,并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率先组织青年志愿者担负起抗震救灾的重要任务。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秉承“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化大校训精神,借助本科高分子材料领域学习的扎实基础和敢于创新、不甘人后的“优秀团学干部”品质,至此开启了学术科研之路,硕士专业为材料学,博士专业为生物医学工程,第一站博士后物理学学科,第二站博士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不断挑战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和研究领域。正如同其在研究生期间接受采访时而言“我的路靠我的脚走出来”。

刘小楠先后在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轻化工大学工作,始终坚持面向国家环境保护和国防军工重大战略需求,以解决化工工业及国防军工领域中重大工艺、工程及环保问题为导向,突出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环境工程之间的学科交叉及技术创新。

在环保领域组建了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并担任主任,致力于破解三废安全安全处置关键技术难题以助力产业绿色循环发展,重点围绕高盐及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特种废水处理(炸药废水、核废液等)、放射性核废物安全处置技术及装备研发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科学研究。近三年,累计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项目9项,发表相关SCI论文10余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创新成果分别获得2021年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2022年“创客中国”四川省总决赛二等奖(全国500强)和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2.54亿元,新增利税3.19亿元,累积减少重要污染物超2.5万吨(以COD计),促进近千人就业,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24-03-09 09:50:20.995000

他的创新成果“高效协同处理难降解废水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和“模块化智能化高效处理污水核心技术及工程化应用”开发了针对难降解废水处理的高效催化氧化催化剂,并完成模块化灵活协同处理工艺设计、成套处理设施研制和数学模拟诊断与优化系统开发;创新成果已在四川长晏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循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海天水务集团股份公司旗下多座污水处理项目进行推广运用,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炸药废水、压裂返排液、医药废水、有机磷农药废水等难降解废水安全处理问题,协同处理后难降解有机废水可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以下。

他的创新成果“放射性核素高效封存与安全处置技术及应用”围绕放射性核素的高效封存与安全处理处置问题,攻坚克难,突破了玻璃陶瓷固化技术,突破了地质处置库缓冲回填材料的改性和工艺放大技术,实现了核级萃淋树脂的自主化和工业化量产,实现了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方法从“无”到“有”的突破。项目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20件,发表学术论文268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项目、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专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项。该成果通过由中国工程院侯立安院士、杨春和院士组成的专家组成果评价,被鉴定为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成果在人民网、科技视点等媒体相继报道。

他联合国内19家科研院所和优势单位牵头组建了国家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并在高性能氟涂料、氟聚物加工与改性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关键技术研发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相关成果已在相关院所转化应用,为高性能氟材料的完全自主可控、全面实现进口替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3-09 09:50:58.136000

寄语母校:本科四年,流光溢彩,音容相貌,历历在目,时光荏苒,难以割舍。唯有用实干的业绩来回报母校的培养和老师们的教诲,愿母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愿老师们身体健康,愿师弟师妹们秉承新时代化大精神扬帆远航!